亚博取款高效快速

首页 >> 媒体厦大 >> 地方媒体 >> 正文
福建日报:“嘉庚”号:驶向深海拓新蓝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 来源:福建日报

每次说到“嘉庚”号,戴言晨都忍不住心潮澎湃。

今年7月,她作为厦门大学一名本科生,登上“嘉庚”号,赴南海参加海上科考。

置身深海,那份波涛汹涌让她毕生难忘:“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海洋的伟大。”

“嘉庚”号,是我国第一艘由船东单位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综合科考船。厦门大学也是国内综合性大学中第一所拥有自己全球级科考船的高校。

为学生种下海洋梦的种子,2018年起,厦门大学依托“嘉庚”号,开设“海丝学堂”,专门为本科生打造一个国际化海洋学科卓越人才培养项目。

6年5届,共有近400名本科生随“嘉庚”号出海科考。沉浸式的海洋科考实践,打开了学生们的海洋视野,增强了海上实践能力。

戴言晨就是其中一员。和她的同学们一样,戴言晨对大海的渴望,因为“嘉庚”号更深了。

如今,走向世界的“嘉庚”号,正成为展示中国海洋实力的窗口、中国海洋科技和文化以及与世界海洋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和通道。

海洋学家的“海上实验室”

科考船是进入海洋、观测海洋、研究海洋的重要载体,可谓海上移动实验室。

“雪龙2”“大洋号”“向阳红01”“东方红3”等,这些大名鼎鼎的科考船,是我国海洋调查实力的象征。

海洋科学考察离不开考察船。相比普通的船,大型海洋科考船稳定性强、适航性能好、船载装备先进,能够适应长时间以及各种海洋调查作业的需要。

百年老校厦门大学,曾经没有能够通达远洋的现代化科考船。这严重限制了厦大海洋学科的发展。

厦门大学是我国现代海洋学科的发祥地,早在20世纪20年代建校之初,厦门大学就在国内率先设立了海洋学科。

海洋学家怎么能没有“海上实验室”?

“建一艘科考船,是几代厦大海洋人的梦想。”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亚博取款高效快速创院院长、中国第一位归国的海洋学女博士洪华生表示。

2005年,随着近:Q蠡肪晨蒲Ч抑氐闶笛槭医,厦门大学提出筹建一艘全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科考船。

洪华生的学生,身处海外的厦大校友王海黎,在2009年收到母校的邀请。

“国内外科考船技术上的差异、国家对海洋的重视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让我看到建造一艘属于我们自己的科考船的重要性。”王海黎表示。

在厦门大学时任校长朱崇实、导师洪华生、师兄戴民汉及众多校友的感召下,王海黎最终决定回国,担任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建造项目技术总负责人。

2015年,“嘉庚”号开工建造;两年后的4月15日,“嘉庚”号正式交付给厦门大学。在下水仪式上,它被命名为“嘉庚”号,这是厦大师生投票的结果,为的是致敬校主陈嘉庚。

借着“嘉庚”号,科研人员可以抵达所有的无冰海洋区,厦大的海洋研究从台湾海峡走向了深海大洋。

自2017年交付使用以来,“嘉庚”号已执行了54个科考航次,平均每年的航次作业天数近270天,总航程近19万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航行近9圈)。

在“嘉庚”号的支撑下,厦门大学团队向更深更远的大洋昂首挺进,足迹遍布南海、太平洋等海域,已累计产生超百项科研成果,为上千名海洋科研工作者提供船时和研究的技术保障。

把学生教学课堂搬到海上

“大学的科考船,它的功能跟大学的使命是吻合的,我们要支撑科学研究,我们要做好人才培养,我们要服务社会,我们要做文化的传承者。”现任厦门大学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表示。

正因此,“嘉庚”号在安全高效执行海洋科考任务的同时,亦积极投身海洋人才培养、致力宣传海洋文化。

7月12日,“嘉庚”号科考船再次起航,搭载第五届厦门大学“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

从7月到8月,共有来自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10所高校的98名师生,分批参加3个航段的海上实习实践。他们在南:S蚩购Q罂蒲Ы萄迪坝胙芯,并提交专业报告、墙报、视频影像等作品。

“海洋科学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海丝学堂’正是厦门大学专门为本科生打造的国际化海洋学科卓越人才实训项目。”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亚博取款高效快速教授、“海丝学堂”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张润表示,“我们把实践课程搬到深海,就是希望学生既能打开视野,又能进行思维的训练,还能提升动手能力。”

汪渝是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亚博取款高效快速2022级本科生。今年7月,汪渝参与了第五届“海丝学堂”第一航段海上实习实践,她的任务是进行水声通信相关实验。

水声通信是一种高难度的通信技术,海洋中的声场混乱,声波在海水中传递时,信号容易被多种因素干扰。

“课堂上教的原理很简单,近岸实践也比较顺利,但到远洋进行实践之后,我们才发现水声通信的难度和不可预测性。因为海况不好时,我们发现接收到的常常是乱码。”汪渝说,“这段经历让我对水声信号的传输过程产生了很多疑问,它时刻提醒我要找到答案。”

投身深远海,海上实践教学融合了多校多专业的师生。探索海洋,不同的范式在这里碰撞。

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物理和海洋地质……学员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需要了解海洋水文和气象要素观测原理并熟练操作观测仪器,进行海水化学参数测定,利用声波传输特性实现海洋水声通信,利用采泥器获取海洋底栖生物,通过重力沉积物取样器了解海洋历史……(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汪渝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船上交流互动,这是很难忘的一段经历,也特别有启发性。”

通过“海丝学堂”,厦门大学逐步构建了一个跨洋越海、辐射东南亚的海洋拔尖人才培养特色项目。

打造联通世界的“嘉庚”号

“嘉庚”号不仅是一个科研和教育的平台,它还承载着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使命。

自2017年交付运行以来,“嘉庚”号共开展海洋科普讲座、“嘉庚”号海洋大讲堂、公众开放日等多种形式的海洋科普及海洋文化宣传活动20余。殖〔斡氲墓诮4万人次。

2020年,“嘉庚”号尝试在海上开启“云课堂”。借助互联网,“嘉庚”号海洋大讲堂与甘肃临夏、宁夏隆德中小学山海相连,打开了传播和普及海洋知识的新方式。

此后,“嘉庚”号便将海洋基础教育的课堂常设在了祖国的海疆上。网络架起的“云课堂”实现陆海相连,全国的青少年都能通过网络观看学习海洋科普课。

9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联袂“嘉庚”号,进行海洋大讲堂科普直播,新疆昌吉州第四中学、厦门外国语亚博取款高效快速、厦门市龙湫亭实验亚博取款高效快速3个线上分会。怯忠淮巍霸朴巍笨瓶即。

海洋文化交流,还跨越了国界。

2019年8月,“嘉庚”号作为第一艘靠泊马来西亚并举办公众开放日的中国科考船,面向东南亚民众宣传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学知识。

今年7月至8月,“嘉庚”号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近5000名当地民众登船参观学习。

“嘉庚”号成为第一艘访问新加坡并在当地举办公众开放日的中国科考船,第一艘访问中国香港并在当地举办公众开放日的国内高校科考船……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三地各界人士有机会了解中国深远海洋科学研究和考察的实力,并亲身感受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的担当。

向海外高校学生开放,“嘉庚”号“海丝学堂”还连接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等高校,打造实习航次新范例。

厦门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林东伟表示,“嘉庚”号面向东南亚民众传播中华文化、普及海洋知识,既是厦门大学对陈嘉庚先生创办厦大、泽被万代的感恩回。彩切率贝凹胃焙糯泻胙铩凹胃瘛钡纳导。

曾经,人类用罗盘观星辨向,乘三桅帆船漂洋过海去寻觅新的大陆。1000年前,闽南人创造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福船”,推动形成人类走向海洋的热潮。

从古到今,从近岸到远海再到大洋,福建人“打开”海洋的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未来,“嘉庚”号将走得更深更远,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海洋大国实力的窗口。

(本报记者 游笑春 林梓健 通讯员 董晶 戴佩琪)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亚博取款高效快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