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厦大化学系从本科读到博士并留校任教,之后旅居海外27年
●他放弃外企高管职位,回国后带领团队持续研发半导体领域关键材料
张爱强正在测试薄膜的理化性质。(本报记者 卢: 摄)
张爱强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厦门赛区)决赛路演。(受访者 供图)
9月19日落幕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厦门赛区)决赛上,一名媒体记者想对获得初创企业组第一名的企业创始人张爱强教授做进一步采访,被婉拒了。因为这名记者没有提前预约,而张爱强要赶回嘉庚创新实验室开会。
“我原本不想参赛。”张爱强说。因为他真的太忙了,在他的笔记本上,每天的行程安排记录得密密麻麻。但他听说这场大赛的获奖企业有资格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还是抽时间认真准备并参加了比赛。
每个通过不同头衔认识张爱强的人,都有很多“为什么”想问他。他明明在年营收百亿美元的全球化学巨头企业任高管,为什么要回国研发自主关键技术?他身在海外近30年,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为什么要回母校从头创业、抓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可能因为我是当下能做这些事的最合适人选吧。”他说。
张爱强,上世纪80年代在厦门大学度过了珍贵的11年青春岁月。时隔近30年,他选择回到厦门、回到母校,开启他全新的人生:全力推动高端半导体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运营管理工作,助推我市核心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
一个邀请
嘉庚创新实验室挂牌成立 力邀他回国加盟
张爱强的微信名字叫“自爱自强 止于至善”,是他的名字和厦大校训的结合,这足以看出厦大在他心中的分量很重。1982年开始,张爱强在厦大化学系从本科读到博士并留校任教,一待就是11年。
厦门大学电化学学科在国内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不仅在科研上取得瞩目成就,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张爱强考研时,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田昭武院士的门生,后来又被田昭武院士录。晌疾┠墙煳ㄒ坏牟┦可。
随后,张爱强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深造,并在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工作生活,从事半导体高科技材料领域研发、应用及高级运营管理工作。直到2019年的某一天,他接到学长田中群院士的一通电话,这让他突然发现自己“一眨眼居然已经在海外待了27年”。田中群是首位当选国际电化学学会主席的中国人,也是在那一年,他带领团队组建的嘉庚创新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
张爱强当时还没意识到,那通电话可能会改变他余生的轨迹。他很快就收到来自祖国的诚挚邀请,请他到依托福建省、厦门市和厦大建设的嘉庚创新实验室搞科研、做产业运营管理工作。
深思熟虑后,他毅然辞去此前在海内外的所有工作职务,于2020年回到厦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应邀出任嘉庚创新实验室分管产业化平台的副主任以及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亚博取款高效快速、化学化工亚博取款高效快速兼职教授。
4年攻关
他在实验室带领团队攻克多个科技难题
回国后,张爱强带领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检索全世界高端半导体领域的所有专利。“一定要在确:戏ê瞎、坚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他说,除了不能踩到知识产权红线外,更要建立和保护我们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截至目前,张爱强团队已经拥有7个高价值发明专利、5个PCT(国际专利),另有一批专利正在申请审批中。
作为田昭武院士的学生,张爱强不仅接受了严谨的基础理论培训,更从导师身上传承了创造性思维与科研方法。他深信,每个严谨细节都是构筑科学巨塔的钢筋?与螺丝。
4年时间,在嘉庚创新实验室,张爱强带领团队日夜兼程,投身科技研发与实际应用,成功研发出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还没有量产记录,却是芯片生产制造中必须使用的高科技材料。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取得一系列具有颠覆性技术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研发团队所开发出的无氟、无羟胺高端半导体清洗剂产品,全面提升了清洗性能和抗腐蚀能力,更摆脱了供应链上的关键原材料——羟胺要从德国巴斯夫公司进口的被动局面;
他和团队自主研发的高端光刻介质材料,从技术层面上攻克了行业现有产品一直存在的“释气”科技难题,在各项关键技术指标上,已能比肩甚至超越国际最先进产品;
应用于LED芯片制造工艺的光刻胶去胶液产品,在抗金属腐蚀性能及槽液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取得突破性提升,整体性能优于进口最优竞品……
3个月前,张爱强创立的福建永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试生产,聚焦半导体芯片制造领域高端光刻介质材料及高端半导体清洗等系列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应用,成功实现半导体关键材料国产化的前半程目标。他的目标很明确:“我们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半导体关键材料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推广及量产应用,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个范本
他牵头力推的产业体制机制创新成效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
田中群邀请张爱强回国加入嘉庚创新实验室时,曾问他最大的担心是什么。张爱强如实回答:担心传统思维及体制机制的限制。田中群回复他:“省创新实验室是新型科研及成果转化的大平台,就是为了探索省市校企协力建设和共赢共进的新发展模式,邀请你来探索产业化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这些话,或许是张爱强下决心回国的一个关键因素。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做这件事的人,既要攻关核心关键技术,又要对整个行业有清晰的战略思维和高级管理经验,来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可能当下我是最合适的人。”张爱强觉得自己义不容辞。
近30年的海外工作生涯中,张爱强在全球200强化学龙头企业陶氏化学及国际先进半导体芯片高科技公司历任全球总经理等要职,深耕前沿芯片制造工程技术。在那里,他快速拓展了在特殊化学高科技材料领域的专业应用及管理能力。
所以,在回国的4年间,张爱强除了做研发、创业,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实验室体制机制的创新。他说:“我们要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设一座‘铁索桥’。”
到现在,嘉庚创新实验室已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采取科技研发与产业化转化“两条腿”走路,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庚实验室特色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实验室成立至今,已累计孵化23家高科技企业,吸引外部资金近6亿元。
张爱强牵头力推的产业体制机制创新成效,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希望把实验室作为一个标杆,推广运用到更多同类型机构中去。张爱强觉得自己的努力隐隐显现出了曙光,“越来越多的科研力量、产业资源和创新思维将在这里汇聚,并逐步发散出光和热。”他期待,未来厦门的科创盛景更加欣欣向荣,为实现祖国的高科技自立自强继续贡献力量。
名片
张爱强
出生于福建漳州,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硕士、博士校友,师从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田昭武院士。旅居海外27年后归国,2020年起出任嘉庚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以及福建永庚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永庚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闽晨星电子材料(厦门)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记者 吴君宁)